文献荐读 | 看!“地球村”的故事藏在媒介史中~
怎样以宏观的视角回顾和展望媒介的发展?
如何通过媒介形式更迭理解中国新闻传播?
学部君带你速览
《理解媒介:论人的延伸》
《中国新闻传播史》
核心观点、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
快来接受知识“滋养”吧~
01
理解媒介:论人的延伸
书 名:理解媒介:论人的延伸
作 者:(加)马歇尔·麦克卢汉著 何道宽译
出版社:译林出版社
ISBN编号:978-7-5447-1777-9
出版时间:2011年
1
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
《理解媒介:论人的延伸》一书的作者是马歇尔·麦克卢汉,他是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,思想家。本书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文化的研究。
2
出版及社会影响
1964年,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出版著作《理解媒介:论人的延伸》一书,他在其中申发了“媒介就是讯息”“媒介是人的延伸”的观点,向整个传播学界强调了“对媒介本身进行观察与研究”的必要性。在此之前,大众传播研究主要聚焦于传播效果的分析,理论方向也重点围绕着“如何用媒介内容控制受众思想”这一话题,因此往往忽视对媒介自身的研究。
3
本书核心观点
在《理解媒介:论人的延伸》一书中,麦克卢汉重视对媒介固有效应的研究,认为媒介为受众创造出新的感知方式。在麦克卢汉看来,随着广播、电视、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出现和发展,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实质缩短,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“村落”,即理论概念中的“地球村”。在“地球村”中,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文化形态都会发生重大变化。麦克卢汉有关“地球村”理论的预言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,实际揭示了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,因而在新时代下焕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。
4
章节逻辑
全书论题共分为两个部分,第一个部分是有关主要概念和方法论的叙述;第二部分则是对特定媒介从口语传播的世界到计算机世界的阐述。作者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,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,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,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。
5
书中重要内容
1990年代中期,网络技术作为新的电子媒介迎来它的高速发展期,它有助于将分散的资源整合成有机整体,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。麦克卢汉将此解读为“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第三阶段”,即“人类重新部落化”的电子阶段。随后,麦克卢汉以媒介技术的发展变化为标准,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划分成了“部落化—非部落化—重新部落化”这三个阶段。
麦克卢汉的“地球村”理论突破了传统时空观念的限制,对“电子传播时代下人类或形成新的感知方式”这一点做出了大胆的假想。在麦克卢汉看来,随着信息传递的日益便利和国际传播能力的逐步增强,人与人、人与世界的联系或愈发紧密,人际交往方式或回归个人对个人的交往,人类或成为相互依存、相互影响的命运共同体。
6
精彩案例
麦克卢汉曾以“非部落化”时代为例,试图通过探寻其发展脉络,来进一步深入阐释他的“地球村”理论。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,“非部落化”时代以文字和印刷术等作为媒介方式,以各国民族语言等作为媒介信息,实际构建了民族国家认同的心理逻辑,创造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式文化。这一社会文化形态以森严的等级制度为基础,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隔离,通过个体联盟取代种族群体的方式,使民族主义大量涌现。而到了电子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,传播的“多元性”“互动性”大幅增强。麦克卢汉设想的地球村中,每个个体都能够与其他个体进行平等、自由的沟通交流,整个人类族群合为一体,共同促成人类与环境间的和谐、平衡。
02
中国新闻传播史
书 名:中国新闻传播史
作 者:方汉奇
出版社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
ISBN编号:978-7-300-19402-8
出版时间:2014年
1
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
《中国新闻传播史》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“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”。该系列教材密切联系新闻传播工作实际,广泛吸收新闻传播学最新研究成果;涵盖新闻学、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,满足新闻、广播、电视、广告、媒体经济、新媒体等多个专业的教学需要。
本书主编系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,方汉奇先生。在新闻传播史的写作上,方先生主张史论结合,不能以论代史;除了总结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外,应该以继承和发扬革命报刊的优良传统为主要目的。
2
社会影响和核心观点
本书以史为媒,以史叙事,将新闻史融于中国古代史、近现代史、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之中,以传播媒介的更迭为线索,紧紧围绕每个时代的政治、经济与文化背景,系统阐述了泱泱华夏的历史长河中新闻传播事业的缘起与发展。
3
章节逻辑
本书以文字诞生之前的远古时代为起点展开叙事,彼时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材质和形态多样的传播工具。为中国带来近代新闻事业的是鸦片战争前夕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。客观来讲,在华外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,为中国的民族报业奠定了基础。五四运动前后,《新青年》杂志日益宣扬社会主义,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形势和家国命运。
中国共产党成立后,党报党刊迈出了开拓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第一步。炮火之中的新闻传播事业初步显现了党和人民喉舌的属性,揭开了中国新闻史新的一页。抗战胜利后,在两党激烈对抗的局势下,新华社等新闻机构在人民群众中加强舆论引导,展望光明前景。新闻舆论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斗争武器,见证了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。
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新闻业务的建设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与变化,新闻界对经济生产、政治外交以及思想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宣传报道空前繁荣。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风雨,见证了经济类报刊的异军突起、广告业务的迅猛发展、新闻立法的日趋完善、报业集团的横空出世、广播电视事业的生机焕发以及网络媒体格局的初步形成,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中不断被听到并持续被唱响。
4
精彩案例
纵观全书,历史的回响从远古时期的贝壳甲骨,讲到二十一世纪的虚拟媒介;从最初的消息流通之用,讲到国际政治与意识形态之争;从传统意义上的纸媒,讲到互联网时代的舆论格局……历史的画卷在字里行间徐徐展开,竹、简、木铎,“邸报”、官报、商业报,广播、电视、互联网等媒介在其中兴替更迭。《中国新闻传播史》一书,通过一幅幅历史图景,为当代新闻传播事业描画出了牢固深厚的基石、与源远流长的生命线。
延伸感官展望地球村的世界大同
取精用宏描绘新时代的传媒事业
让我们跟随系列荐读书目
提高理论素养吧!
猜你喜欢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学术指导/吴炜华
编 辑/王昭阳 卫睿杰
主 编/韩 飞 杨丽萍
监 制/丰 瑞